【展览资讯】防染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作品展-暨理论研讨会(二)

撰稿:博物馆    

封面.jpg


由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承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为学术支持单位的 “防染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作品展·暨理论研讨会” 将在2016年4月5日-2016年4月17日于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一楼展出。

开    幕    式:2016年4月5日下午13:30时

开幕式地点: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一楼大厅

理论研讨会:2016年4月5日下午14:00时-17:00时

研讨会地点: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一楼科技报告厅


此次展览以防染工艺的传承与设计创新为主题,将传统防染精品与现代防染作品联合展出,意在展现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也展现了利用传统防染原理的设计创新带来的崭新面貌,更向社会和院校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防染工艺的精湛技法和艺术造诣。


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

防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战国、秦汉时期,蜡缬与夹缬、绞缬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三大防染印花技术。我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多次组织师生赴西南地区进行田野考察,了解该地区少数民族存留的传统防染技艺,本次展览利用博物馆硕士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结合馆藏蜡染与枫香染的百褶裙的整理研究,以期展示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让大家进一步了解防染技艺与乡村生活的关系,感受想象的力量与手艺的智巧。

蜡染以蜂蜡、白蜡作为防染材料,枫香染是以枫树脂混合牛油作为防染材料,用防染材料在手织土布上描绘图案并用低温蓝靛染色,煮褪蜡液之后即现蓝白相间的花纹,这样的蓝花布,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最常见的服饰材料。手工蓝花布曾是人们生活中寻常的物件,现在则因为其手工艺相对复杂、纹样古旧,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留下少部分成为博物馆的藏品。

因为是手工完成,每一块布上的纹样都是独一无二,即使是相同的主题也表现得风格多样,这既与地理环境、习俗和民族文化相关,也与绘制的工具和材料相关,更为重要的是,与每一位手作妇女的独特体会和感悟相关,纹样是群体沿袭与个人观察的互动结果,透过纹样我们看见的是中国乡村妇女的聪慧与辛劳,这不是过往的故事,今天在贵州山区,在中国乡村的很多角落,依然可以见到她们劳作的身影,我们屡屡见过极高艺术天分的妇女以及她们以自己的双手所维系的清贫而体面的乡村生活。

防染的技艺有时会与刺绣、贴补、拼布等其他手艺相结合,丰富了服饰的装饰效果,展览中的百褶裙,层层叠叠的褶皱,演绎出百褶所特有的动态、变幻的复杂样式,让我们见识到即使在物质匮乏、生活原始的环境中,追求美、品质、变化依然是人的本能,唯其如此,才能让单调的劳作摆脱乏味与沉闷,让审美的愉悦像每日的阳光一样照进寻常的平淡生活。
每一次田野考察和馆藏品整理研究,都是沉淀内心浮躁、收心、修心的过程,以恭敬、谦卑的态度向乡村妇女学习,以手艺的设计价值为基本线索,从传统造物思想与方法出发,研究当代中国服饰设计,才能寻找到中国当代服饰设计的传统线索。

这次展览分为两大部分,我院馆藏传统百褶裙,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于防染技艺的创新设计,这种并置,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


博物馆藏品 (6).jpg

贵州镇宁石头寨布依族蜡染


博物馆藏品 (5).jpg

广西南丹苗族蜡染


博物馆藏品 (1).jpg

贵州惠水苗族枫香染


博物馆藏品 (3).jpg

贵州望谟乐旺式苗族蜡染拼布


博物馆藏品 (4).jpg

贵州榕江苗族蜡染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京生:

在手工印染的世界中,以防染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品或艺术作品,不仅历史久远,且应用极为广泛。防染工艺原理,是以“防染”与“染色”这样的对立状态、博弈过程而形成的最终作品,由此构成独特艺术形象与风格趣味。

受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贺阳馆长之邀,我们将2015年11月20日—12月31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防·染”博弈之趣——印染艺术设计课程作品展》的作品,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及硕士教学实践内容一起展出,以《防染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作品展》的展名进行联合展出。传统防染精品与现代防染作品的融合展出,既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也展现了利用传统防染原理的设计创新带来的崭新面貌,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防染工艺的精湛与防染作品的精美。

在此展出的蜡防染艺术作品,是为期8周64学时的《印染艺术设计》课程成果。其中,既有染织三年级学生作品,也有硕士研究生与国内访问学者作品。课程是以中国传统蜡防染工艺与现代设计创新的有机结合为起点,以探索手工蜡防染工艺的创新表现为核心,使学习者在充分掌握传统手工蜡防染工艺与工具材料特色的基础上,赋予所设计制作的每一幅作品:既有“防染”的鲜活造型,又有“晕染”的美感韵味。“防染”与“晕染”的二者博弈与融合共生,显现了每幅作品的艺术个性与创作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以因人而异方式来启发与诱导,并紧密与学生手脑体悟的实践为互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活力达到一种升华。从创意形式的推敲到手工工艺的实验,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到“匠心独运”的探索,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多元内容的尝试,其作品充分表达了各自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衷心感谢北京服装学院及民族服饰博物,对此次展览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帮助!


清华创新作品1.jpg

诡境   作者:胡佳楠


折枝2.jpg

折枝  作者:赵雪媛


清华创新作品 3.jpg

微生物  作者:辛磊

清华创新作品4.jpg

丑-官儿  作者:辛磊

清华创新作品5.jpg

涟漪   作者:张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