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武梁祠——汉画像石纹饰

撰稿:张野夫    2018-11-30 09:00

为更好的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工作,由北京服装学院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服饰博物馆与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协同开展传统纹样系列课程。11月23日,清华大学染织服装系副教授、北京高精尖项目特聘专家、北京服装学院纺织考古特聘研究员秦岱华教授与其团队成员薛梅,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王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汉画像石的精彩讲座。

王扬、秦岱华、薛梅(从左至右)

历时3小时不间断,秦教授分享了她“亲履其壤”的点点滴滴以及从专业角度出发的所思所想,内容极其丰富,引人入胜。

讲座分为四大部分:

一. 武梁祠的背景知识

二. 汉代的社会背景

三. 武氏祠堂墓地建筑结构

四. 武梁的设计意图及呈现方式

一. 武梁祠的背景知识

第一部分秦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武梁祠在美术史中的艺术地位、地理位置、建造年代、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关于武梁祠最早的记载。

在可以考证的故宫博物院史料中,(传唐代)宋代就有其拓本。在元代,祠堂被泥石所淹没。直至清代乾隆五十一年间(1786年)济宁运河道同知、金石学家黄易发现并挖掘出土,与翁方纲撰文加以考证和修祠经过,详述出土经过。在当代的美术史中,武梁祠的研究从未断过,是研究两汉墓葬文化艺术无法绕开的重点。

武梁祠画像石 - 宋拓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武梁祠是武氏墓群的一座祠堂,它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在东汉桓、灵帝时期,公元147年至189年间建造,共42年。 武氏墓地是一个至少埋葬了三代人的家族墓地。其中,包括第一代的母亲,第二代的武梁和武开明,以及第三代的武斑和武荣。武家的另一些成员也可能葬于此地,但他们的名字未出现于碑上,或许为他们而建的石碑早在宋代以前就已毁坏了。武氏祠堂的第二代人武梁及其兄弟三人为其母亲建造了双阙和对石狮,也是武氏墓地中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据考古文献实录至目前为止,武氏墓地共有三座祠堂:武梁祠、前石室和左石室。武梁祠整个面积虽小,但全祠共六块画像石其中包括两块屋顶石(前坡、后坡)保存情况完好。

秦岱华团队考察路线

目前研究已知的武氏家族成员共有十一人,其中出仕为官者四人:武梁,官至从事;其弟武开明,官至吴郡府丞;武开明长子武斑,官至敦煌长史;次子武荣,官至执金吾丞。武梁生前隐居不仕,过世后其碑和祠堂由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儿建立。(子仲章、季章、季立,孙子侨)

武氏家族十一位成员关系图

对于武梁祠的记载最早在1061年(北宋)欧阳修《集古录》中收录了武斑、武荣的墓碑铭文。随后的历史中,便有不断的文献对于武梁祠进行了记载,比如:1166年(南宋),洪适编撰了《隶释》,记录了武斑碑、武开明碑、武梁碑、武氏祠石阙、武梁祠画像石、武荣碑的铭文;并于《隶续》中复制了武梁祠画像及“孔子见老子”画像。1786(乾隆五十一年),书法家黄易发掘武氏祠,撰《修武氏祠堂记略》、《前后石室画像跋》、 《左石室画像跋》及《祥瑞图跋》。1800年,黄易出版《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其中复制了武梁祠画像“唐拓本”以及不同学者的跋文。1934年,美国学者费慰梅访问武氏祠遗址,1942年,发表了《汉武梁祠建筑原形考》、《汉代壁面艺术的一个建筑关键》,对武氏祠和朱鲔祠的建筑起源与画像风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宋 《隶释》洪适


二. 汉代的社会背景

经过西汉初年 70 余年的“休养、生息”, 至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不仅得到全面恢复, 而且出现了历史上从未见过的繁荣和富足景象。《汉书·食货志》中有记载“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正是这种史无前例的社会繁荣,为汉代厚葬风俗的出现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北藏椁钱库五铢钱

汉武帝在位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有才志之士为国家出力,因此在历史上迎来了国力昌盛的时代,“学而优则仕”在汉代让很多有才学的人材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使东汉社会体制更开放更完善,外交更为广阔,为沟通西域文化和商务作了不朽贡献,使两汉期间社会高度富裕。但儒家并不能解决人死后的问题,在道家的信仰中对“永生”有一套完整的礼仪规则,有一套养生健身、无为清静理论解释,在两汉这种宗教信仰十分流行。儒家学说的核心“仁孝”和对祖先的祭祀被看作是最主要的“孝行”,这和道家升天的宗教思想合二为一,成为汉代厚葬风俗的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宗教信仰基础。

武氏祠前石室后壁 — 孔子见老子


三. 武氏祠堂墓地建筑结构

双阙及石雕狮子标志着墓地的入口, 墓地中有数个墓葬单元。 武梁祠为一种单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由基石、左右侧壁石、后壁石、前后屋顶石和屋脊石构成。 武氏祠的前石室和左石室为同一种建筑结构,是后壁带有方形龛室的双开间单檐悬山顶房屋式建筑。这种小龛室,由基石、左右侧壁石、后壁石和盖顶石构成。这种后壁设龛室的做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宗庙独有的建筑特征。

1891 年武氏墓地遗址(《北中国考古图录》沙畹 1913 第二册)


武氏家族墓地入口平面图(关野贞绘于1909年)




四. 武梁的设计意图及呈现方式

从对保存完好的整套画像石、文献及提供亡者生平赞誉的铭文进行综合分析来看,祠堂的石刻画像体现了武梁的学养和炳持的道德信仰,让我们相信祠堂的壁画是按武梁本人的设计意图实现的。

武梁祠画像石复原

武氏祠堂的天顶象征天空,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征兆图:

武梁祠屋顶目前有榜题和已漫漶的约有 37 个,能辨认的图像有 21 个。征兆图是对人世的预示。只有顺天意合民心,人人持有懿德的社会才有吉兆出现,才会得到上天的福佑。

祥瑞征兆图像 (《金石索》清 1821 冯云鹏和冯云鹓

前石室的天顶图像构图复杂、内容丰富,包括有仙人出行、雷神出行、逐鬼、狩猎、伏羲女娲、天帝等形象在内的纹饰带。左石室天顶内容包括祠主升仙图、天罚图、海神出行图等。东西两壁三角形画像石表现了东王公、西王母高坐云端,东王公坐东面山尖,西王母坐西面山尖,两相对峙相望。西王母所居住的山就是昆仑山。他们掌握得道成仙的大权,周围云气升腾,奇兽异珍前来朝供的场景。武梁祠的这种布局在东汉道教盛行时已经成为一种典范。

前石室


左石室


云纹动线分析 (左石室屋顶前坡东段《祠主升仙图》- 拓片)


海神出行图(左石室屋顶后坡东段)


费慰梅绘制武梁祠图像


武梁祠西壁锐顶


武梁祠东壁锐顶

武梁祠除锐顶之外,全壁由横贯东西的装饰带隔成上下二层。画像石观看顺序与阅读古书的方式是一样的(从右至左),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上层刻画历史人物故事,下层刻有车马行、庖厨内容等现实的生活场景放置最下层。这些故事中有古帝王11位、 列女8位、孝子17位、义士侠客6位、忠臣2位,共44个故事内容进行了精心编排,读出了武粱对世事政治褒贬的深意。

武梁祠墙壁图像内容示意图

巍伟壮观的车马行在最底层,可以这样推论:这是葬礼的仪仗车队,是送别祠主的最后仪式。

西壁第四层 车马出行图

三座祠堂下层的中心位置都有一座双层楼阁的图像,楼阁里坐的是祠主夫妇接受子孙拜谒的隆重场面。当子嗣们来祭奠先人时,跪拜面对的是先人的功德。

前石室小龛后壁 - 拜谒场景


左石室小龛后壁 - 拜谒场景


伏羲女娲画像石


伏羲女娲画像拓本


伏羲女娲画像拓本比较


五帝画像石


五帝画像拓本


古帝王 - 夏禹和夏桀画像石


古帝王 - 夏禹和夏桀画像拓本


梁寡高行画像石


梁寡高行画像拓本


莱子画像石


莱子画像拓本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


荆轲刺秦王画像拓本


荆轲刺秦王画像拓本( 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第二层)

在秦教授的分享结束后,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王扬以山东和江苏两地的汉画像石为例,从其边饰纹样切入为大家也做了精彩的分享。

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 王扬

她主要介绍了斜线纹、菱形纹、五铢钱纹、云纹、鸮纹、树纹、绳纹、俯首衔环、垂幛纹等,并总结汉画像上的边饰,是规律性极强的一种艺术形式。气势磅礴,雄壮敦厚,神彩飞扬。把平面化、单纯化、稳定性、夸张性、韵律感、理想化作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几何边饰的使用,使画像石艺术更加灵活、生动,富有整体性。边饰传达了象征意义和整个画面分隔内容是有相关性的,不仅仅体现出规律更传达出了特定时空属性界定的意义。

云气纹(局部) 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


柏树纹(局部) 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


连理树纹(局部) 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


鱼纹(局部) 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杭海

在会议最后,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杭海教授有感而发,表示对于汉画像石的学习有方方面面的思想,哪怕从一个很小的点切入,甘于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一定会收获颇丰。杭教授鼓励大家一定要多读书,对于汉画像方面重点推荐了姜生著的《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他还提到学习图案、纹样,一定要亲自动手临摹,尤其像武梁祠这样好的作品,多画会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汉画像的精髓。

薛梅绘制线稿

非常感谢秦岱华教授与其团队成员薛梅,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王扬,他们对于汉画像石的深刻研究和思考,让更多人领略汉画像石的风采神韵,更了解汉画像石的内在精髓。武梁祠作为汉画像石的杰出作品,其繁而不乱的内容故事,精细巧妙的构图布局,鲜活生动的艺术表现等等都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校稿:贺阳 胡小妹 薛梅

摄影:孔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