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千补百衲 被褐出尘——东京Amuse Museum“BORO”馆藏展

编辑:張毓雯    2019-10-09 15:29:49



千补百衲被褐出尘

东京Amuse MuseumBORO”馆藏展


Ragged clothing out of transcendent soul---Boro Textile Exhibition of Amuse Museum in Tokyo

2019/10/19 -  2019/12/3

北京服装学院5号楼(综合楼)三层

主办单位:

北京服装学院

承办单位:

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策划协助:

AMUSE MUSEUM


策展人:

贺阳

辰巳清

原博


/闭馆时间:

2019/10/19-10/25

8:30-11:3013:30-16:30.

2019/10/26-12/03

8:30-11:3013:30-16:30每周二、四.

13:30-16:30每周六.


展题释义


展览主题取自先秦•李耳《老子》第70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河上公注:“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匿宝藏怀,不以示人也。”“被褐怀玉[ pī hè huái yù ]”释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Collection of Amuse Museum



展览前言

为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国际奥委会以“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为核心概念的“新规范”,同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策划了本次展览。

《道德经》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千补百衲被褐出尘” BORO主题展,一则赓续传统,彰显文化之可持续性;二则勇于创新,展现当下对传统文化之自信与热爱。


摄影师:都築響一

服饰:AMUSE MUSEUM/Collection of ChuzaburoTanaka


Amuse Museum 成立于 2009 年,是一家专注布文化与浮世绘的私立美术馆。馆藏约3万件,公开展示品数约1500件,主要为民俗学者田中忠三郎的个人藏品,包含以青森县(Aomori-ken)为中心收藏的江户时代至昭和初期的衣物 (BORO) 和生活用品,多是从当地长老或是居民手上直接获得。

BORO”的缘起是质朴的,是“节省与惜物”。因为当时的物质匮乏,每一片布都要珍惜,不能浪费。结果是爷爷用过的,爷爷的爷爷用过的……多少代人使用过的衣服和布片都缝在了一块儿。每一件物品上会有各个时期家族先人使用过的布片,留存有先人的体温,通过针线把它缝在一起。

BORO”不止于“节省、惜物”的观念,也不止于是一个家族使用物的一个集合,它让我们看见原来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实际上彰显出一种全新的美学观,这个美学观不仅仅形式独特,同时也能体会到“可持续”的历史线索,体会到家族的体温。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辰巳清馆长说得好,衣服不仅可看,他还希望让观众去触摸、试穿。通过观看跟触摸两种方式,我们才能体会每块布的质感和温度,你触摸的是整个家族的历史,是每个家族成员之间的一种亲密的关系。哪怕很多人已经不在了,但可以通过每一条毯子、每一件衣服,永远的流传下去。

每段历史,都不是靠想象的,而是可以触摸的。

为了解服饰结构,师生们进行实物测量、服饰结构研究,对部分代表性展品进行实验复制,成果一并展出。结合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技艺,我们还策划了“可持续创新设计展”。

“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之间的联合办展的方式,为中日服饰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期待大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性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馆长兼策展人 贺阳



展览解读


本次展览的BORO展品是以青森县为中心的日本东北地区的农民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过的衣服与布料,几乎全部为已故民俗学家田中忠三郎所收集、保存的。

在世界级雪国城市的青森县里生活过的贫穷村民们传了几代人的衣服,如今登上了现代东京的舞台,从2009年开始,我作为馆长在AMUSE MUSEUM做了10年的展览。如今美术馆由于建筑老化,已经暂时闭馆。在此之前,清华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原博副教授在来馆之际提出“美术馆闭馆的这段时间,是否可以在中国办展?”通过原老师的介绍,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贺阳馆长以及其他三位老师一同来到敝馆。这次的展览能够举办,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

不久以前,在日本也是由家里的女性缝制以及管理自己和家人的衣服的。当时那个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取暖手段的年代,在严冬,抵御寒冷是比填饱肚子还要严峻的生存问题。即使再小块的布头或是线头都是重要的财产。一件衣服几代人穿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破了就补再破再补,为了挨过严寒,衣服上的补丁打了一层又一层。实在破得不能再穿的衣服就扯成细布条,做成新的裂织布。


摄影师:都築響一

服饰:AMUSE MUSEUM/Collection of ChuzaburoTanaka

如今BORO逐渐成为世界艺术平台的一个通用语。BORO就是“褴褛”。如字面意思,指穿到破旧不堪的衣服,却也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里面蕴藏了女性为了让珍贵的棉布被尽可能的长久使用而耗费的大量体力和精力。为了不可替代的家人培养起来的手艺和审美。BORO是不经意被造就的繁复的拼接工艺,同时带着经年累月的韵味,也孕育了具有压倒性的,与消费文化成对立面的惜布文化。

在碎布头上耗费的大量精力。有限资源的再利用(ecology)、刺子的绝妙技巧(technique)、爱情(emotion)、年代感(patina)。BORO极大地暗示了现代艺术的主题。BORO给予人的感动最本质的,不是拼接布的造型,而是作为生物的本能——对生的执念。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这些布没有属于他们的语言,但是从每一个针脚、每一块布的温度、每一个细节里的小心思中,我们能感受到使用他们的人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仍然温柔待人,积极爱人,踏实地生活着的那颗心。感受到一件衣(或物)从亲手制作,再经过爱惜地使用,到最后物尽其用的充实感,以及人们直面困难不服输的强大力量。

BORO的美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同时这些粗布褴褛所展现的世界观也是需要活在当代的我们深省的。


AMUSE MUSEUM

馆长兼策展人 辰巳清



展品预览


睡袍(Donja

1800s-1950s

青森南部地区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在南部(现青森县东部)的山村,冬天的夜晚,一家人盖着Donja全裸入睡。在麻布的基础上,叠加缝制了染成各种形状的旧棉布头或者布手巾(日本传统的手绢,尺寸一般为90cmx30cm)。里面填充了碎麻屑,重量达14公斤,是让成人举起来都困难的重量。


睡袍(Donja

1800s-1950s

青森南部地区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成和服状的被子,也称夜着。以麻布为底,用旧棉布拼接缝补,为了尽可能加厚,使其保暖,里面还填充了麻屑,用麻线封口。南部的人们直到大正时期都仍在使用Donja


工作服

麻、棉

江户晚期-昭和早期1800s-1950s

青森县津轻地区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收口型袖口是女式工作服的特征。表里都是用几十块旧棉布拼起来,破损的地方也被很用心的修补过。邻里的孩子出生时,会给孩子裹上这种工作服,意在祝愿孩子健康长寿。


丹前

麻、棉

明治-大正时期1870s-1920s

青森县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冬天在室内穿的防寒服。明治24年(1891年)东北本线开通后,虽然棉制品在东北地区开始流通,但对于农、山村地区的人们来说仍是奢侈品。这件丹前里面除了少许的棉,还填充了很多麻质碎布头。


男士(式)瘦腿裤

麻、棉

年代不详

京都

AMUSE MUSEUM 馆藏

常和叫做mijika的上衣一起搭配穿着的麻制工作服,里面需要穿棉布裈(kūn,即兜裆布)。通过合体的裁剪来追求行动方便。为了更加耐穿,以细密的针脚缝制。即使原本粗硬的麻布经过长久穿用已变得柔软,也没有一处开线。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AMUSE MUSEUM

Collection of Chuzaburo Tanaka


特别感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博副教授对此次展览的引荐与筹划

摄影师都築響一先生“BORO”主题摄影作品应邀参展

张予斯女士(Amuse Museum)为展览所作出的精心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