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可持续概念设计”学术论坛于北京服装学院举行

撰稿:张毓雯、张新婷 摄影:张迈建、萧潇、边畅、汤凯伊    2019-10-24 15:17:30

10月21日上午,“国际视野下的可持续概念设计”学术论坛于北京服装学院7号楼圆桌会议室举行。

“国际视野下的可持续概念设计”学术论坛结合同期举办的“千补百衲 被褐出尘—东京Amuse Museum‘BORO’馆藏展”和“节用·惜物—可持续创新设计展”,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国际视野下的可持续概念设计议题展开进一步学术交流。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北京博物馆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承办。

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博物馆学会刘超英理事长及韩英女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卢颖、深圳画院美术馆馆长孔森、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国际院长Carol Ann Priest以及北京博物馆学会非遗专委会、首都博物馆和兄弟院校的专家、同仁。担任论坛的演讲嘉宾为国际奥委会品牌顾问、雅典奥运整体形象景观设计创意总监西奥多拉•玛莎里斯(Theodora Mantzaris)、东京AMUSE MUSEUM馆长辰巳清(Tatsumi Kiyoshi)、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无用品牌创始人、服装设计师马可。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张玲主持。

首先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致开幕词。贺阳馆长由两个事例引入议题:一、2020年东京奥运会奖牌的所用材料是从8万吨电子垃圾中提炼的;二、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千补百衲 被褐出尘—东京Amuse Museum‘BORO’馆藏展”,这是一个关于一代又一代人,持续不断地缝缝补补,珍惜材料做衣服的传统主题展览。一个传统,一个当下,但两者涉及的议题实际上都是与“可持续”相关的。自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设计是为了什么?”这一涉及伦理的重要议题以来,人类的环境问题、生存空间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改善。她认为可持续的概念和人的生存、地球的生存息息相关,可以说可持续设计仍然是人类最大的道德话题。因为可持续设计是为了生存而设计,并呼吁用设计生存。这一议题在今天的商业化设计,以及所谓为创新而设计横行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创意思维和品牌战略家、英国艺术指导协会的成员、享誉全球的运动专家西奥多拉·玛莎里斯(Theodora Mantzaris)发表了题为《可持续精神之于奥林匹克主义》的演讲。她表示可持续发展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近年该主题备受国内外的关注。不少服装品牌已经开始追寻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多种方式实行回收再利用。2022年的冬奥的举办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通过此次盛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导地位。北京服装学院与Amuse Museum的合作向大众传递了回收再创造的理念,通过展览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学术主持张玲副教授对西奥多拉·玛莎里斯女士的演讲进行小结:西奥多拉女士的演讲从时尚品牌、环保理念、奥林匹克的世界内涵以及中国践行大国的可持续担当三个方面阐释了演讲之要义。西奥多拉女士举例在可持续概念的影响下,一些时尚品牌有所行动,以回收再造理念为支撑,致力于保护环境的种种努力。她以国际奥委会的专业态度阐释了奥林匹克的专业价值观,以及奥林匹克品牌在国家、文化的持续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2008年绿色清洁的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导力量,与此同时美丽中国建设步伐也在有效推进,这证明了中国在践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走在时代前列。

AMUSE MUSEUM 馆长、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国际艺术创造研究科研究员辰巳清 (Tatsumi Kiyoshi)发表了题为《BORO、AMUSE MUSEUM、田中忠三郎》的演讲。他讲到,BORO在如今作为艺术品被世人所知,但在一两百年前,这些粗布褴褛却是日本青森人民仅仅为了生存而孕育出来的“生活必需品,上面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生命,感情以及智慧。 AMUSE MUSEUM于2009年在东京浅草成立,用十年的时间给大家讲述了BORO的意义以及其背后的故事。田中忠三郎用近半生的时间寻找、收集BORO,见证了这一代又一代的人与这些粗布褴褛之间的故事,让褴褛蜕变为BORO。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自古便有,而自然资源匮乏日本也是从江户时代便开始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而把循环再利用做到极致的正是处于日本本州最北端的雪国——青森。

学术主持张玲副教授对辰巳清馆长的演讲进行小结:辰巳清馆长的演讲从三个维度展开,首先介绍了BORO文化的守护者、日本民俗学家田中忠三郎先生倾注半生经历对褴褛衣衫进行收藏与保护,让褴褛蜕变为BORO的故事。随着以娱乐文化成立的AMUSE MUSEUM在东京浅草的落成。为淳厚的BORO文化增添了广阔的展示舞台。多元趣味化的布展方式,老手艺与新环境的巧妙融合,既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又不乏现代诙谐的活泼趣味。辰巳清馆长以BORO文化在日本本土产生的背景加以历史回归,馆长进一步指出这些千缝百衲传承数载的褴褛衣裳是贫穷境遇下对生的执念,是一代代生命、感情、智慧的传递。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事制服及火炬接力制服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贺阳发表了题为《极简心象—— “一方布”服装结构的传承》的演讲。她提出中国传统服饰以不同的矩形拼合的制衣方式,简单易学,技艺门槛低,一个初学的女孩,都能够迅速的掌握。简单的技术,又有极大的发挥空间与弹性,在技艺熟练、精进的过程中,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是先人留下的可传授的方法,具有普适性,同时更蕴含深刻的仁厚与慈悲。用尽可能少的元素表达更加丰富的效果,揭示了大自然节省、不徒劳、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与天道;用最简化的方式,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民间的智慧是传统技艺传承的要义。以恭敬、谦卑的态度向先人和民间的妇女学习,以手艺的为基本线索,研究传统造物的思想与逻辑,让后来人在日渐西化的语境中永不迷失自己的文化来源与方向。

学术主持张玲副教授对贺阳教授的演讲进行小结:当代设计应有自身文化的根脉,贺阳教授深谙此道,通过对北魏素绢步、辽宋合裆裤的结构解析,揭示了“一方布”结构所承载的以不变应万变、尽物节用的理性精神。但这一传统根脉却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导致断裂。幸运的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造物智慧,在西南少数民族等地被世代相传。那些造型单纯的少数民族服饰案例体现了造物自然、源于生活、本质素朴的艺术特色,是贺阳教授及其团队数年来不畏严暑,翻山越岭,深入山村寨落,悉心整理所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无疑是见证中华民族聪颖才智的活化石。

无用品牌创始人、服装设计师马可发表了《在有用时代呼唤无用精神》的主题演讲。演讲以提问的方式层层展开:什么是“可持续”?是人类的可持续 ,还是生命万物的可持续? 人类并非这个世界上唯一渴望“可持续”的物种,如果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一直在以其他生命物种的消亡和毁灭为代价,那么人类如何能够实现唯我独尊的“可持续”?马可女士讲到,这是一个追逐功利的时代,不能立刻拿到结果、获取利益的事情都被称为“无用”,因此而无人问津。面对一个物质有限、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人类将如何从“索取者”转化为“回馈者”,这才是探讨“可持续”的唯一立足之地。

学术主持张玲副教授对马可女士的演讲进行小结:演讲列举了随着人类人口的剧增,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频繁的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危害以及全球野生物种随着人类活动而减少......这些都见证了随着人口增长对自然和环境所带来的的伤害。马克认为可持续发展不是人类唯我独尊的可持续,而是生命万物的可持续。为了探究人类存在以来其背后真正存在的大道,马可及其团队于2006年至今,开启了手工艺调研之路,深入农村乡间,提取丰富的民间手工艺智慧的营养,同时也开启了现代设计的转换之路。她的“无用”设计品牌每年两季推出民间工艺调研大展。“无用”的设计与众不同,就犹如与众不同的马可一样。马可认为一件好看的衣服不是她的追求,一件感动的衣裳才是,时尚不是求新尚异的快速消费与舍弃,而是这个时代中美的教育和道德的标尺。时尚需要懂得节制,而不是贪得无厌。


最后,张玲副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国际视野下的可持续概念设计”学术论坛的四位嘉宾从不同的阐述视角,依托实际应用的案例,无论是废弃的循环利用、褴褛工艺的时尚借鉴、“一方布”理念的当代转化,还是“无用精神”的砥砺实践,都为我们新时期带来了可持续设计的解决之道。设计是一种力量,但如果不加节制的泛滥使用,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成为2015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一环,谋求合理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设计师应该承担起以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将美丽的事业构建在人道、关怀、善意为砝码的理性天枰之上,对构建理性的消费环境和谐的社会秩序做出表率。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2020历程、以及北京2022东奥会三大理念的指引下,北京冬奥会系列服装的设计必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理念,以衣载道,为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坛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现代时尚中的“可持续”设计,对如何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进一步平衡展开思考,为相关服饰设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学术支持。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