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帖绣罗襦| 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开幕 |
撰稿:高丹丹 2020-10-17 16:40
|
10月17日,由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奥运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博物馆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于北京服装学院5号楼(综合楼)三层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开幕。此次展览为校第十六届“科学·艺术·时尚节”重要活动之一,展览开幕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展览前言
展厅场景
展厅场景 在今年校时尚节“融合·守创”的主题下,展览分为“清代汉族女性传统服饰”、“民国女性服饰”、“清代至民国服装配饰”三个单元,分别展出清中晚期汉族上层女性穿用的袄、褂、衫、裙、坎肩,二十世纪初期至五十年代女性穿用的“倒大袖”上衣、筒裙、旗袍、马甲等服饰三十余件。
清代汉族女性传统服饰
清末女袄与民国倒大袖服饰
民国旗袍与短袄
民国旗袍与短袄 配合服装展出了云肩、肚兜、莲鞋、荷包、点翠凤冠、簪钗等配饰,折纸针线包、粉线袋、熨斗、裁剪纸花样、缝纫机等传统服饰制作工具,共计百余件,以反映清代至民国不同时期女性思想意识逐步解放、服饰形制及装饰风格逐渐融合、变迁、革新的状态,及该时期女子的聪慧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点翠凤冠
云肩
荷包
旗袍领
女红工具
各式熨斗 除馆藏品外,本次展览特挑选与主题相关的捐赠品进行展示。这些捐赠品均来自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有服装、箱包、缝纫机、家族老照片等,每一件捐赠品都有明确的来源与用途记载,由于主人们的精心爱护,令它们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是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幸存者,倍显珍贵。
· 米黄色印花缎圆摆倒大袖棉袄,由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学生卜凡、木子洋捐赠。 · 民国时期的皮包木胎手提衣箱,由北京市民周先生捐赠。箱内饰采用印花棉布裱糊,附有“同昌盛”商标和广告。
· 银色提花织锦缎无袖旗袍由北京市民陈先生捐赠,这件旗袍是他母亲的衣物。 · 胜家牌缝纫机由北京市民陈先生捐赠,为民国时期的舶来品,根据机身编号可追溯出是一九二〇年代生产的,是他的母亲于一九四七年购得并使用。
· 深绿色印花真丝长袖托绒夹袄,由北京市民严女士捐赠,是她母亲程女士曾经在上海生活时穿用的。同时捐赠的老照片影像为年幼的严女士与父母双亲的家庭合影,大约拍摄于一九四九年前后。照片中幸福微笑的年轻母亲正是身着这件藏品。 展览同步展出了馆藏清代折纸针线包的复制研究过程。为了更好展示传统折纸针线包的巧思与妙用,博物馆师生对其折叠方法进行研究与复制实践,并将过程进行图示及视频拍摄,做成视频教程,展览期间在展厅内循环播放。折纸针线包可以用来放置零碎的小物品,实用又环保,展厅内准备了对应尺寸的折纸,现场观众可以跟随志愿者动手尝试,亲身感悟先人们在女红工具设计上体现的智慧,并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收纳神器。
馆藏折纸针线包
现场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服饰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和辉煌,折射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和文明,倾注着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情感与智慧。博物馆将相关展品进行研究和梳理,让这些经历了时间沉淀的文物重新面向公众,以另一种方式回归社会、服务人民,不但可以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也可以让文化遗产倍增美好。
首日观众
首日观众
博物馆志愿者全天提供讲解服务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0月,后续将陆续推送展览相关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新帖绣罗襦——清代·民国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馆藏展”开闭馆时间: 2020年10月17日至10月23日 8:30-11:30 13:30-16:30
2020年10月24日起 8:30-11:30 13:30-16:30(每周二、周四) 13:30-16:30(每周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