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缎是古代汉民族绒类织物的代表作,由两组经线和四组纬线交织而成,在织物结构上创新了原有素绒织物,成为最具艺术特色的以缎纹为地、绒经起花结构的全真丝提花绒织物。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后织入一根起绒杆(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约20厘米左右),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铁丝脱离织物,绒圈即成毛绒。此毛绒根据纹样的设计,就能使纹样清晰地显示在缎面上,并有光泽。据史料记载,漳缎是在元代著名的“怯绵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明代已大量生产,在清朝尤为盛行,宫廷贵族多用漳缎作为服装、鞋帽及装饰的面料。由于漳缎高雅端庄,极富立体感,所以得到很大发展,在杭州、南京、苏州等地都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漳缎织造所使用的提花绒织机,是我国古代花楼机中机械功能最为完善、机构最为合理、技术工艺最为成熟的花楼机,其主要技术特点体现在显花和应用起绒杆起绒的工艺,特别是采用了独立式挂经装置的创新技术,并一直传承至今,堪称为我国古代的高科技。
2008年6月,苏州丝绸博物馆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缎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单位。2013年,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王晨入选苏州漳缎织造技艺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
查看更多》